抓好脱贫人口增收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内容。近年来,华蓥市积极探索创新,通过采取就业促增收、产业助农、兜底保障等一系列举措,持续提升脱贫群众生活水平,努力向共同富裕的美好目标迈进。
就业促增收 拓宽致富路
就业乃民生之本,对脱贫人口而言,有稳定的就业意味着有稳定的收入,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前景。
近年来,华蓥市大力实施外出务工人员推荐、鼓励市内企业吸纳、优化公益性岗位安置等稳岗就业政策,为脱贫群众开启了一扇扇通往增收致富的大门。
近段时间,在永兴镇乐山寨村,该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正忙着对接外地企业,为脱贫劳动力创造外出务工机会。脱贫群众程明国便是众多受益者之一,在村两委的引荐下,他顺利进入外地企业工作,同时还享受到交通补贴等政策福利。“有了这份工作,收入稳定,生活充满希望。”谈起现在的生活状况,程明国感慨万千。
华蓥山经开区企业也纷纷响应号召,吸纳脱贫群众就业。华蓥市瑞祥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主动担当,为脱贫群众提供多个岗位。在这里,脱贫群众不仅学到一技之长,更感受到企业的关怀与温暖。“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支持,助力脱贫群众就业,是我们应尽之责。”公司负责人莫清明说。
此外,优化公益性岗位安置也为脱贫群众开辟了一条就业途径。高兴镇高兴村脱贫群众蒋秀兰因身体原因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,通过公益性岗位成为村庄保洁员。“这份工作既能为家里增添收入,又能为村里贡献力量,我很满意。”蒋秀兰笑着说。
截至目前,华蓥市脱贫劳动力(含监测对象)务工就业达6860人,较上年增长超过8%,实现有劳动力脱贫及监测家庭至少一人稳定就业,预计今年脱贫群众务工收入较上年增长15%以上。
产业焕活力 乡村展新颜
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,更是脱贫群众增收的关键所在。华蓥市聚焦“2+4”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,大力实施“天府粮仓”华蓥行动,高度重视扶贫产业后续长期培育,促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,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增收。
在蜜梨现代农业园区,当地村民通过参与蜜梨种植、管理、采摘等环节,实现家门口就业。“以前种地收入微薄,如今种蜜梨,收入实现大幅增长。”村民于德军喜上眉梢。
油樟产业也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。在华龙街道柏木山村金泰林业油樟产业园内,工人们忙着采集油樟和加工。脱贫群众谢加林在此务工,他感慨道:“有了这份工作,日子越过越好了。”油樟产业的发展,不仅为脱贫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,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,形成了完整产业链。
为进一步增强产业持续提升脱贫人口增收能力,该市印发了《关于发展庭院经济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的补充通知》,撬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脱贫群众发展到户产业,引导脱贫群众发展“短、平、快”的庭院养殖。
在禄市镇凉水井村,村民们在自家院子里养起鸡、鸭、鹅等家禽。新型经营主体为村民提供种苗、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,消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,预计将带动1000余户增收困难的脱贫群众每户增收4000元以上。“庭院养殖成本低、风险小,收益可观。”村民王德菊说。
此外,推动优质农副产品进机关、进学校、进企业、进社区,鼓励发展农村电商、直播等带货模式,拓展乡村消费空间,也是助力脱贫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。近日,在华蓥市绿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,工作人员正忙着打包各种农特产品。通过电商平台,优质农副产品走出乡村,迈向更广阔市场。“以前农产品销售难,如今有了电商,销路大开,收入大幅增加。”脱贫群众舒兴银欣喜地说。
政策送温暖 生活有保障
兜底保障是脱贫人口增收的重要保障。该市及时兑现交通补贴、到户产业奖补、就业创业补贴等政策补贴和资产分红,确保转移性收入、财产性收入稳定增长。
在高兴镇跳石沟村,该村两委严格落实各项政策补贴,让脱贫群众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。杨吉付是一名脱贫群众,通过发展到户产业获得政府产业奖补。“有了这笔奖补资金,我可以扩大养殖规模,增加收入。”杨吉付信心十足。
落实好农村低保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、养老和临时救助等民生保障政策,将符合条件的困难对象及时纳入农村低保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和临时救助范围。今年1—7月,华蓥市共发放保障资金5000余万元。
相关附件:
-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