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将至,祭祀扫墓、春游踏青等活动频繁,气温回升及湿度增加易导致食物腐败变质,食源性疾病风险升高。为保障广大市民饮食安全,现就清明节期间食品安全风险提示如下。
一、祭祀食品风险需防范
(一)祭祀食品慎食用。祭祀用的肉类、禽类等食品,若存放时间过长或未冷藏保存,易滋生细菌。建议食用前彻底加热至中心温度70℃以上,避免直接食用冷餐。祭祀食品若需冷藏保存,应与生食分开存放,食用前彻底加热。
(二)存放环境需注意。祭祀食品需存放于清洁、阴凉处,避免阳光直射或高温环境,存放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,长时间暴露后建议废弃。
二、采购节令食品(野菜、蘑菇、青团)需谨慎
(一)不明野菜不采购。春季野菜生长旺盛,但误采有毒植物(如毒蘑菇、曼陀罗果实等)风险极高。建议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野菜,避免自行采摘不熟悉品种。
(二)野生蘑菇不采食。目前尚无简易科学的方法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,祭祀扫墓、春游踏青期间,不管是山上还是路边草丛中的野生蘑菇,市民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。同时,请勿购买个人采摘售卖或来历不明的野生蘑菇,对于市场上售卖的野生蘑菇,也不能放松,不轻信民间流传的一些识别毒蘑菇的方法和经验,避免蘑菇中毒的最好方法是不采食、购买野生蘑菇。
(三)食用青团不贪多。青团一般是由糯米或糯米粉与艾草等混合,经包馅、蒸制等工序制成的可直接食用的食品,除选购与制作过程需要注意食品安全问题外,老人、小孩以及消化功能不佳的人群食用要适量,儿童要在成人监护下食用,谨防噎食,对某些食物过敏的消费者,购买时需查看标签上的配料表和致敏物质提示,选择合适的品种,防止致敏物质摄入。
三、外出就餐与网络订餐需留心
(一)选择正规餐店。外出就餐或网络订餐时,优先选择证照齐全、卫生条件良好的商家,避免光顾无证摊贩。
(二)慎点风险菜品。避免网络订购生食类、冷荤类、裱花蛋糕等高风险食品,验收后应及时食用并保留消费凭证。
(三)留心户外聚餐。节庆、春游踏青等户外活动和集体聚餐活动增多,举办者、承办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,对宴席食品安全全程负责,应自觉履行报备义务。聚餐场所应远离污染源,保持环境清洁,食品加工场所和就餐场所应完善防鼠、防蝇、防尘等设施。承办宴席的厨师及帮厨人员应持有效健康证明,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。食品加工应烧熟煮透,不得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,不得滥用食品添加剂。严禁采购“三无”食品、有毒有害物质,妥善保管好农药、灭鼠药等有毒化学物品,防止化学性食物中毒;不使用工业酒精勾兑的酒类、来源不明的炮制酒。聚餐的食品必须按规定留样。
四、食材加工与储存需规范
(一)科学采购,确保源头安全。采购食材要到资质齐全的正规商场、超市或市场。购买预包装食品时,要注意查看生产日期、保质期等,拒绝购买和食用“三无”(无生产日期或保质期、厂名、厂址)食品、超过保质期的食品。
(二)生熟分离,预防交叉污染。处理生、熟食物及其包装前后要勤洗手,避免用不清洁的手触摸口眼鼻。食物加工前要认真清洗,清洗时注意防止水花飞溅。烹调加工完毕后及时清洗砧板和厨具。制备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,在冰箱储存时也要分隔存放。
(三)注意烹煮,杜绝食用风险。四季豆、扁豆等需彻底煮熟至失去生绿色,豆浆需煮沸后持续加热5分钟以上,避免食用未熟透的豆类及豆制品,少吃或不吃生食水产品。
(四)即制即食,避免长期存放。清明时节天气潮湿多雨,要特别警惕酵米面食物中毒,家庭制备发酵面米食品时要勤换水,保持卫生,保证食物无异味产生,一旦发现粉红、绿、黄绿、黑等各色霉斑,就不能食用。熟食常温存放不超过2小时,不能及时吃的食物要冷藏或者冷冻存放;剩余食物要及时冷藏,再食用须彻底加热后。
五、文明用餐与应急处置
(一)科学合理饮食,杜绝餐饮浪费。平衡膳食,按需备餐,保持注意食物多样性,多吃蔬果、奶类、大豆和杂粮,适量吃鱼、禽、蛋、瘦肉。日常饮食注意少盐少油,控糖限酒。聚餐时倡导使用公筷公勺,外出用餐注意合理点餐,杜绝浪费。
(二)熟知应急措施,保障自身权益。若外出就餐后出现恶心、腹痛、呕吐等不适症状,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,尽快就近就医并保留食品样本及呕吐物,并及时拨打“12315”热线反映相关情况。
请广大市民关注食品安全,注意合理膳食,增强防范意识,预防食源性疾病,共同筑牢食品安全防线。